北京7月14日电(韦香惠)世界东方,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绵延不断。站在历史桥头,要理解“何以中国”,便要回归历史,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中读懂什么是中国,什么可以定义中国。
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术基础正是考古学。自1921年,河南仰韶遗址被发现,中国考古学正式诞生,至今已有百年历程。近年来,中国考古学专业经历学科理念的重要转型,即文化遗产的挖掘与阐释、共享与传承。这种文化遗产观正在深刻影响着今天的田野考古以及考古学术思想。
现代中国人自然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主体传承人,通过人文传承而延续文明,古代的一些优秀人文传统得以绵延不绝,对坚定文化自信、培养文化自觉,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,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。
目前不仅是中国,全球都在积极申报世界遗产项目,正是反映了一种文化觉醒。受到文化遗产观影响的考古学,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,在完成文化遗产的挖掘和阐释后,需要让更多公众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。
1936年,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职员施昕更在杭县(今杭州市余杭区)良渚镇发现了良渚古城遗址,中间经历了几十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,直到2019年,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,全球各地的访客来到这里,从古城中触摸中华五千年历史,良渚文明也在传播中培育着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。
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、全球发展的贡献者、国际秩序的维护者,在五千多年发展史中,以兼容并蓄、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断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,坚持以和为贵、合作共赢。例如,“丝绸之路:长安-天山廊道”是我国第一个跨国联合申遗项目,也是世界上第一段列入遗产名录的丝绸之路遗产。这便是古人过去和谐相处经验的历史见证,以启示今人不要走孤立主义,需加强互联互通,共同促进开放包容可持续发展。
保护文化遗产、实现代际传承,是人类共同的责任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中国考古工作者走出国门,在中亚、东南亚、南亚、中美洲、非洲等地开展了国际考古合作,对一些重要的濒危文化遗产给予极有成效的保护性援助,为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、建设和谐的国际大家庭贡献力量。(完)
翻译
搜索
复制
成 人 在 线 视 | 兄弟换麦子4 |
三山区地图 |
漫蛙MANWA漫画官方入口 | 英雄联盟快速登录 |
qq飞车机械迷城 |
僧 | 母爱感人图片 |
蝴蝶效应2的小黄段 |
东方卫视春晚节目单 | 仙剑5幻木小径 |
翁帆产下一子2019 |
不充会员的爽爽的影院 | 男朋友揉自己的小兔兔的感觉 |
和朋友换娶妻了4 |
吃饭时老公叫儿媳妇夹个菜正常吗 | 草榴网最新地址 |
黑料吃瓜网-热点事件-黑料不打烊 |
两个人免费视频播放的 | dnf残影 |
一个人免费观看WWW高清视频 |
王梦溪 bt | 凯撒大帝 |
世子很凶 |
求那种网站你们懂的 | 一边做饭一边躁狂我会怎么样呢 |
不良情侣主题曲 |
1984美国忌讳第二部3桥矿 | 厦门 地震 |
房客 作者:无罪国度小说全文免费 |